木片网 网站首页 行业资讯 低碳经济 查看内容

加强节能减排 促进生态建设

2015-7-4 11:29| 发布者: 易普信息| 查看: 283| 评论: 0

  黑龙江乌马河林业局西岭中心林场
  
  森林“加减法”让乌马河生态渐优
  
  一手拓绿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一手发展替代产业,减少对森林资源依赖。黑龙江乌马河林业局西岭中心林场依托天保工程,演绎的森林“加减法”无疑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正能量。
  
  “森林加法”的第一条是拓绿造林。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西岭林场成立了专业森林管护队,满怀热情地拓绿护林,每年都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造林任务。截至2012年底,林场共计造林1.2万亩,森林蓄积比天保工程实施前增长4200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2520亩。
  
  “森林加法”的第二条是对已有的宝贵资源精心保护。林场通过条幅、宣传栏、广播等方式进行天保工程政策的宣传教育;成立领导小组,完善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加强森林防火,在防火期内,主管领导每天24小时值班,班子成员分沟包片负责,对重点部位紧紧盯防,严格把好火源关,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森林减法”旨在减少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其具体方式包括加强节能减排,发展替代产业。西岭林场把节能减排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完美结合,重点加强节能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座600平方米的燃气站,并引进先进的秸秆燃气技术,用秸秆、杂草生产燃气,使林区居民彻底告别了烧柴做饭的时代。采用秸秆燃气技术,每年可节约1500立方米木材,有效地降低了森林资源消耗,促进了当地生态平衡。
  
  引导职工发展林下经济是“森林减法”的重要途径。为此,他们专门聘请省、市技术专家到林场传授林下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2012年,林场林下种植木耳50万袋,养殖野鸡、乌鸡、笨鸡共4.5万只,养殖野猪1400头,养蜂210箱,养殖林蛙15万只。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了职工收入,还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职工获益之后,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
  
  山西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佛庙岭管护站
  
  物尽其用构建节能型森林管护站
  
  节能最恰当的方式莫过于物尽其用。构建节能型森林管护站,山西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佛庙岭管护站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割除的灌木以及大量的采伐剩余物巧妙利用,发挥其最大潜在价值?
  
  佛庙岭管护站有急需抚育的油松林7万多亩,人工抚育林抚育生产的大量枝丫,如果不进行深加工,只能以200元一吨的薪材廉价处理。佛庙岭管护站算过一笔账:按照每亩0.3个吨蓄积量(约300公斤)计算,每抚育一亩林地仅能收入60元,加上国家每亩120元的抚育补贴,每亩地总收入180元。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生产成本连续攀升,人工林抚育难度不断加大,抚育一亩地至少需要投资240元,人工林抚育投资不足与高标准抚育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挖掘采伐剩余物潜在价值,佛庙岭管护站购进圆盘锯和木片机各一台,对割除的灌木和伐树制材留下的枝丫、梢木、截头等采伐剩余物运出林地进行深加工。圆盘锯加工出的小木条,每亩增收30元;木片机加工的木片每亩增收28元。佛庙岭管护站还与生物发电厂签订供销协议,对清林拾回的枝丫高价回收。如此一来,人工抚育剩余物基本得到有效利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木材资源,同时也改善了林内的卫生状况,对改良土壤结构、防治病虫害的蔓延、降低火险等级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在构建节能型管护的同时,佛庙岭管护站兼顾生态型管护站建设。通过栽植阔叶林,形成块状针阔叶混交林,稳定了林分结构;通过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奠定了后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多种投资模式培育优质苗木,实现能源树种种苗自给。截至目前,管护站已造林1.6万亩,其中生物质能源林造林1.18万亩,生态型造林4200亩。
  
  湖北宜昌大老岭林场
  
  节能减排“新星”是怎样炼成的
  
  一场“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竞赛,让我们领略了楚地江边这位特殊节能“新星”——湖北宜昌大老岭林场的智慧。大老岭林场在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中大胆探索和实践,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
  
  林场依托项目建设,筹措资金1200万元用于节能环保设施和生态村建设。建设日处理垃圾10吨,总容量6.69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厂1座,购置垃圾转运和填埋车5台,垃圾箱285个。安排专人定时清运生产生活垃圾,避免有饮用水源受生活垃圾污染,确保每年为下游提供3200万吨的洁净饮用水。
  
  投资改造职工集体宿舍,实施用电单户单表计费;更换节能灯1240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8台、太阳能路灯92盏,更换电热淋浴器为太阳能淋浴器,全年节约用电近7.8万度。完成“一池三改”159户,安装节能灶172台,年节约用煤近380吨。
  
  建设安全饮水池15个,总容量1800立方米,水池选建在地势相对较高处,利用自然落差产生的压力供水,实现供水零电耗;铺设节水灌溉管网2850米,年节水近4万立方米。
  
  利用林下枯枝落叶、病死木、中幼林抚育剩余物和秸秆等材料运用生物菌常温发酵处理技术生产高效生物有机肥,投产后每年节约化肥近12吨。
  
  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生产建设用砖全部使用免烧砖……通过管理竞赛和整改,林场全年节能节电节水达30%。
  
  大老岭林场是节能“新星”也是生态建设“先锋”。截至2012年底,完成荒山造林7866亩,封山育林7万多亩,全场森林覆盖率从82%增加到98%,活立木蓄积量从36万立方米上升到4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蓄积、面积的双增长。
  
  根据测算,整个林场森林年保土量44.9万吨,年蓄水能力1556.5万吨,年减少速效磷流失83.4吨、速效钾198吨;年释放氧气184.68万吨,年可吸收二氧化碳95.2万吨、二氧化硫128万吨;年吸附或阻挡粉尘18.68万吨。目前,林场碳汇总储量达95.8万吨。
  
  内蒙古呼伦贝尔红花尔基林业局头道桥林场
  
  不伐木林业发展也有好出路
  
  无休止地消费森林资源是生态发展的穷途末路,保护现有资源,开辟新的发展渠道,林业才有美好的未来。内蒙古呼伦贝尔红花尔基林业局头道桥林场以节能减排活动为契机,通过技术革新,发展替代产业,找到了林业发展的新路径。
  
  头道桥林场鼓励职工在林业生产中开展技术革新,2012年在雪墒造林工作中职工探索改进了造林机械设备——挖坑机,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前完成了冬季2800亩樟子松野生苗雪墒造林的任务。
  
  2009年-2012年,头道桥林场承担幼中龄林抚育面积达到5.1万亩,4年下来,林场森林生长环境不断改善,在使抚育剩余物得到综合利用的同时为林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2010年-2012年,红花尔基林业局棚户区改造,头道桥林场有50余户受益。新建楼房实行集中供热“以煤代木”,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按每户年烧木材8立方米测算,年可节约木材400立方米。棚户区改造降低了森林消耗,缓解了资源压力,改善了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
  
  随着天保工程步步推进,林场确立了“以森林资源管护为中心,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开发为重点,种植、养殖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将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森林旅游、牧业养殖及山野菜采集等项目。匆匆数载,职工收入翻了近14倍,1998年林场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为2965元,2011年达到4.1万元。
  
  天保一期工程,头道桥林场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人工造林1.63万亩,封山育林项目2.9万亩。经过几代职工的不懈努力,林场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上升到现在的41.96%,有林地面积超过4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超过57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固碳作用日益显著。
  
  重庆南川林木良种场
  
  建言献策给力生态文明建设:
  
  职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单位发展建言献策,在重庆南川林木良种场已经成为传统。在这次“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竞赛活动中,良种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很多建设性意见被林场采纳并付诸实践,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在森林管护和培育过程中,南川林木良种场通过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设“五小”活动,使一批有价值的小发明、小创新涌现出来。有职工建议,中幼林抚育时要结合园林绿化需要,将需要伐掉的幼树变卖。建议被采纳后既达到了抚育目的,为城市园林提供了4万余株绿化用苗,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在造林中,有职工建议,根据杉木特性采取人工促进萌条更新,这样不仅节约了营林成本,而且郁闭成林将提前2年-3年。针对护林标语年年刷写,费时费力的老状况,职工建议制作金属标语牌挂在树上,效果甚佳。
  
  在良种场的鼓励带动下,广大职工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使用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修建沼气池,减少以木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通过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森林旅游服务业、花卉苗木产业,深挖森林潜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当从良种壮苗抓起。南川区林木良种场作为首批国家重点良种基地,对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作出了杰出贡献,现已累计生产良种3.2万公斤,在渝南黔北20余个区县推广造林30余万亩。良种场依托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开展人工辅助授粉对林木结实的影响、抚育施肥对促进林木花芽分化的影响等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目前,良种场年均幼林抚育2000多亩,生长抚育3000亩。累计完成新造林7.8万亩,改造低效林3600余亩。2010年,南川林木良种场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贡献奖,并被评为“林木种苗先进单位”。
  
  青海玛可河林业局班前林场班前管护站
  
  从细节入手养成环保好习惯
  
  一个人节能减排,成效甚微,每个人养成环保习惯就有无限力量。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班前林场班前管护站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利用各种机会对职工进行节能减排教育,倡导大家在工作生活中从细节着手,开展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
  
  从“十二五”开始,管护站就将加强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列入重要工作内容,他们从每一度电、每一方柴、每一升油、每一升水这些细小环节抓起,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并进行细化。一些实用的“小点子”、“小窍门”、“小革新”发挥了环保节约的作用。
  
  正如公益广告讲的那样,“浪费纸张就是在浪费森林资源”。他们尽可能减少纸张使用,即使用也会注意节约,正反两面有效利用。他们尽量减少一次性商品使用,管护站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环保水杯;购置玻璃茶杯用来待客;使用毛巾、抹布等代替纸巾;办公用品统一采购可换芯的笔,不再使用原来的木杆铅笔;原来仅使用一次就丢弃的文件袋、信封,现在也被他们捡起来以备后用。
  
  节约用电,少不了节能灯。管护站加强对用电器的使用管理,办公室、宿舍、库房等场所一律使用高效节能灯。2012年7月,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管护站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比之前省电60%。
  
  发电机使用上他们更是“吝啬”,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油闸阀门松紧等小措施降低油耗。在巡护工作中,他们减少了摩托车的使用,凡是能步行到达的区域,以步代车去巡护。
  
  为了贯彻节能减排,科学环保的理念,他们不断创新,采用各种窍门减少水、电、柴的浪费,并想方设法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一个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当环保节约成为所有人的共同意识时,文明进步就离我们更进了一步。
  
  新疆吉木萨尔林场
  
  塑造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新疆吉木萨尔林场的职工眼中,节能不是挑战,而是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不仅使林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职工生活环境也得到切实改善,现在他们已经习惯并享受这种低碳环保的工作生活方式。
  
  为了推进林区经济向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方向转变,吉木萨尔林场开展了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低森林资源消耗的“三比一降”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行动在吉木萨尔林场蔚然盛行。
  
  低碳从种菜开始。吉木萨尔林场要求管护员工作之余自己种生态菜,发展站所经济。管护员使用农家肥种出来的蔬菜,绿色无公害,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除了种菜,管护员还发展其他种植、养殖业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天山雪菊种植等后续产业。后续产业给职工带来实惠,2012年吉木萨尔林场管护人员年均增加收入4600元。
  
  为了更好地落实节能减排工作,吉木萨尔林场车辆管理实行派车单制度:每月做好车辆出勤统计和油量管理,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能耗增量,除正常的工作用车外,杜绝公车私用和不必要的短途用车。林场职工积极响应“无车日”,走路上下班,他们觉得这样不仅能减少开支,还能锻炼身体,是支持节能减排工作最好的方式。
  
  新疆天然气资源丰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吉木萨尔林场实现经济转型、倡导低碳生活的重要课题。天然气作为一种优质、清洁的能源,具有使用方便、热值高、无毒、燃烧后不留残渣等优点。吉木萨尔林场抓住这一点,跨行业开发天然气利用,提高了职工的收入,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并有效改善了环境。
  
  发展林业代替产业后,吉木萨尔林场实际林业用地管护面积较天保工程实施初期增长近414万亩,较工程实施初期增长1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7.6%增至37.22%,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甘肃祁连山保护局大黄山自然保护站
  
  以务实的行动落实好节能减排
  
  绿色财富须创造,生态文明等不来。构建节能型、环保型社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空有绿色情怀不够,必须得实实在在付出。甘肃祁连山保护局大黄山自然保护站在落实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建设工作中以务实行动有所作为。
  
  大黄山保护站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发明创造,发明的干旱区节水造林法收效极好,每亩节约0.2个劳力成本,造林成活率提高10个百分点;研发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乡土树种育苗技术由于成效显著,也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保护站利用山区气候凉爽湿润的特点,就地开挖类型多样的地窖,储存水果、蔬菜等生活物资,减少冰箱的使用,省电还环保,受到人们追捧。
  
  有干部职工建议采用太阳能、节柴灶烧水做饭和供应部分用电,这一想法被采纳应用。保护站新配发节柴灶、太阳灶各10个,还配置2个太阳能照明灯、4套光伏电源。职工发挥聪明才智,用易拉罐制作手电筒,并发明了用于云杉幼苗遮阴的可重复利用新型节能材料。
  
  森林资源如同财富一样,需要节约,更需要创造。大黄山保护站依托天保工程,累计完成封山育林6.25万亩、荒山造林5.3万亩,栽植各类苗木850万株,林地面积比2000年净增4.4万亩,有林地面积净增9000亩,灌林林地净增3.4万亩,活立木蓄积净增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3.82%,增加了森林碳汇,创造了一笔新的绿色财富。
  
  随着森林面积、蓄积持续稳定增长,起源于林区的各条河流来水量逐年增多,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
  
  在做好生态建设的同时,保护站还着力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和种苗培育两大绿色产业,推进经济转型。森林生态旅游现已成为保护站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站一度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云南贡山独龙江天保所
  
  闭塞高山需要这样的护林队伍
  
  很难想象地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地带,只有几名职工的云南贡山独龙江天保所,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展开护林工作、推进生态建设的?
  
  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愿意进入独龙江从事天然林保护工作的人特别少。进入独龙江意味着要自带行李和生活物资,花3天-7天时间徒步翻越高黎贡山,遇到大雪封山与家人分隔半年,上山下乡靠双脚,一走就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1999年,独龙江乡的公路开通了,天保工程也在独龙江开始启动。独龙江乡天保工程区面积大,工作人员少,天保所职工忙碌而辛苦,经常风餐露宿在山里,一连好几天。被分派到村、村小组进行天保政策、森林防火宣传的职工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丝毫没有怨言。
  
  “以前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山林可以自由的砍伐,木材可以做猪圈、当柴火用,为什么现在不行了?”起初老百姓不理解天保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各项林业工程,更不理解为什么禁止他们上山砍树,禁止上山开荒。天保所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反复说明,终于让当地百姓明白这个道理:留住青山,就意味留住了人类的明天。
  
  受火塘文化影响,当地每年柴火消耗很大,木材能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独龙江乡天保所看到这些情况,向上级申请在当地推广使用节能工具,帮助村民制造节柴灶1015眼,建设沼气池58口。2010年天保所配合州、县天保技术人员参与整族帮扶工程天保项目建设,建设完成花椒基地8700亩,董棕示范基地650亩,草果基地1000亩。
  
  截至2012年底,独龙江乡已完成天保工程区建设面积32.5万亩,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退耕还林1.2万亩。其产生的节能减排效益为全怒江州之首。
  
  如今的独龙江,山林葱郁、虫鸣鸟歌,还有机会看见成群的扭角羚在山上漫步,戴帽叶猴群在林间嬉戏。
  
  陕西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
  
  建长效机制不留死角管好森林
  
  秦岭拥有青山绿水的荣耀,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宁东林业局火地塘林场也应记上一功。火地塘林场在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等方面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国有林资源管护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火地塘林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应发展需求的森林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护林员挂牌上岗和集体巡护制度,集体巡护保证2人以上;每次巡护必须按照既定路线完成闭合,保证不留死角;巡护结束后,如实填写巡护记录,上报巡护报告;林场的护林员要对辖区群众进行经常性走访,及时掌握和了解信息,做到护林日志一天一记,整齐、真实、详细、准确。
  
  根据辖区内森林源资林分类型、地形、地貌、交通、火险等级、人畜活动等条件,林场因地制宜划分管护区域,实行分区管护,便于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做到资源管护有的放矢。走群防群治之路,加强与当地政府、单位及村民的密切联系。
  
  公益林建设任务艰巨而神圣。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后,火地塘林场“放下斧头,拿起了锄头”,全面投入到公益林建设中去。接到造林任务后,林场将任务分解落实,确定各自作业地块,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人员严格把关。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的又一重要措施。火地塘林场通过封护设施、人工管护、人工促进育林等综合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自我修复,促进了森林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林场还针对此项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作业区现场操作培训,受训人员300多人次,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火地塘林场共完成封山育林20万亩,人工造林2.3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苗木繁育2545.5万株,为增加森林碳汇,促进生态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来源:www.mupian.co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登陆

注册

搜索

掌上木片网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400-4000-400

微信账号:mupian123

木片邮箱:mp@163.com

新浪微博:000000

腾讯微博:400-4000-400

腾讯QQ:400-4000-40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木片网  

版权所有:阿泰克公司/澳森诺公司 网站监制:菲瑞克/戴尔塔/托马克林业公司 网站管理:易普公司

返回顶部